02 工作筆記-關於烏梅劇院(上)舞臺背板
- Joanne Chen
- May 11, 2022
- 7 min read
線上技術資料,照片,全視角的導覽很多時候無法滿足劇場工作夥伴的需求,因為有很多細節沒有用過我們就從來不會注意到,這次我就想要聊聊關於四月份我隨著飛人集社《THE 浮浪貢OF龍興四六》進到烏梅所記錄下來的小事。
烏梅劇院的前身是一個狹長形展演空間,在2016年搖身一變成為了現在的樣貌,或許提到烏梅我們都只會記得想要炸掉的兩根柱子,但我們都不得不承認,它是烏梅的最大特色,其二就是烏梅是一個疫情前少數開放飲食的劇場。場館的管理有一個很特別但是清晰的SOP,例如技術協調會的時候場館負責同仁就會請你寫下每天可以請保全開門抄電表的人名,所以不是每個技術人員到了推門就可進入,一定要是名單上的人才有開啟劇場的權利,並且每天要跟著保全去抄寫電表簽名後才能開系統。第一天到劇場,警衛亭的警衛會請你簽名領取整週的垃圾袋,一天配額兩個,每天想被收走的垃圾需要在晚上八點前打包好,垃圾袋有多不會退錢,你也不能轉賣(上面有寫日期),但是如果你不夠用可以再向場館購買,所以我提醒團隊,能省就要省,避免最後一天拆臺垃圾爆棚。
場館的設備大部分都放在觀眾席後側平臺下或是觀眾席最尾巴,除了部分貴重物品會收至其他空間外,大部分都一眼可以收盡眼底,所以我們常常會忘記要借取要記得先告訴場館的技術人員(壞習慣),作為點交登記紀錄。但因為烏梅的空間真的很有限,所有東西除了機房有約莫180cm*100cm的空間外,你所有物品包括空箱都只能放置在觀眾席後側走道,但前提是你並沒有開放觀眾從右舞臺上到觀眾席,這樣過道才能堆放物品,但仍要保持90cm的通道。我忘記將我們堆放完的過道拍照,我們的空箱約莫是十二支電腦燈,LED PAR20顆左右,這是一個參考的箱子量體,要訣是能夠堆高(多高,就看有什麼能耐疊),你就能擺放更多。
技術協調會當天,我們原本希望再次進到劇場場勘,就說了去再多次如果沒有用到的空間我們都不會注意到,這次我們希望能看上舞臺正後面的準備室,畢竟我們這檔演出第一女主角蔡依林要從那裡現身,但不巧有團隊在使用。但感謝場館夥伴偷了時間進入幫我們拍攝一些我們需要的後臺角度。




(照片提供:可愛的郭甯)
這次進場最令我擔心跟棘手的便是我們是單面臺,左右觀眾席要拆除,上舞臺三塊背板要卸除。果然事實總是不令我失望,這兩件事情的棘手程度程度及方向不同,我會先說明關於背板,再說明觀眾席,如果看起來很像在抱怨場館,我必須說抱歉,我就是在抱怨場館,因為真心有點不人性化,但場館都是願意接受諫言的,所以我當然也是當下立馬抱怨了一番,我不是只在背後說這個場地的壞話,我也都一五一十的傳達了給他們。
上舞臺三塊黑色背板

如果從來不會需要拆除的人不會發現,這三塊板子的放置及組裝特色,這是它讓所有要卸掉它的人想要殺人的主因。他是三塊平整,單塊重量高達上百公斤(一定有)木板,不光光正反面是封版,板面下方(也就是靠近地面那側)也是封版,重歸重但在操作過程中它本身卻相當脆弱。看到這上面那張照片,你就會知道兩個重點,1.這三塊背板都有離地,且與地面沒有任何相互固定的裝置;2.烏梅的地板並非水平(它是古蹟,這是理所當然)。
再看看它的上方結構(請原諒我因為無法拍攝清楚,所以採用手繪,如果繪製有誤,請跟我說),如下圖(剖面):


上圖面左半邊是當背板與上面ㄇ字鐵框分開後的狀態,桿子上會有共九個可以移動的ㄇ 字鐵框,每一框配有2個插銷。
ㄇ字鐵框狀態大致像是左圖,它在桿子上可以被左右舞臺移動,是一整片的ㄇ字鐵。
每一塊的木板上端也會有ㄇ字鐵,所以拆除的時候你必須把木板抬高至可以拆除插銷(動作要快,每一塊板子共有6支插銷,跨距很遠);裝設的時候你需要把木板的ㄇ字鐵導入桿子上的ㄇ字鐵中然後插入插銷才算完成。這一切聽起來好像很容易,很像鎖一個合頁片的概念,A跟B對好位子,拔出或是插入插銷就算完成。我要坦白先說一件事情,好的場館管理者是可以協助我們輕鬆完成工作,即便這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場館的建議往往可以為我們帶來輕鬆、安全及增加速度的解決方法,但這次這部分的經驗真的讓我膽戰心驚。
但在進行這個流程前需要先說明一些狀況:
1.這木板的尺寸(每片)寬度243cm 高度460cm(是一個什麼樣的怪獸?)重的要人命但資料上並沒有標示這木板的重量。
2. 你要將木板ㄇ字鐵處放入桿子的ㄇ字鐵處需要克服板子要離地才能對到孔,還記得我剛剛有上述到的板子重量以及地板並非水平嗎?外加上下端也為封板,所以場地管理者教我們使用拔釘器的前端透過槓桿原理把板子抬高的方式,讓我們頻頻聽到封板破裂的聲音。
3.桿子上的ㄇ字鐵嚴重變形,要用斜插進去的方式可能比買樂透中獎機率還低。
4.請看下圖,三塊密合的背板已經很難有施力點加上旁邊就是喇叭,後面離牆面的距離也是一個考驗,到底在拆裝時要下半段往下舞臺?還是讓上面倒向下舞臺?


我們必須誠實,裝拆的時候我們都磨到了上舞臺的牆面,也撞過側邊掛在天上的喇叭。這個過程真的很難用三言兩語清楚說明,我就一路描述我們遇到的問題,提上我們處理的方式,再補上我們覺得更好的方法。
第一點
就在我們要卸除第一面背牆的時候我們遇到我們看著牆,牆看著我們的畫面,因為沒有人拆除過,場館的工作人員只說了「要有人在上面有人在下面,這個真的很重很麻煩。」這些都是事實,但都是沒有任何幫助的事實。最後我們在操作過程中理解,上面的人要負責清楚指揮板子要抬多高?是否已經可以拔插銷?他也需要清楚指出整塊板子的哪個地方不夠高,讓下面的人可以只用薄板子墊高,用拔釘器把板子再翹高,一定清楚指出現在不夠高的是板子的哪裡(畢竟這是一個跨距243cm的板子)絕對不是左舞臺、右舞臺兩個名詞可以清楚表達的。
下面的人要負責將板子抬高,我要重複這塊板子我覺得他有上百公斤(我覺得),但我們都能理解板子兩側就是一左一右的人有施力點,它不是一個方體,再多人都幫不上忙。最後我需要提醒在卸除的時候不要忘記板子跟板子間有蝴蝶扣需要拆除,我們使力了半天,場館負責同仁也是在旁幫忙指揮「左邊高一點,右邊高一點」但他始終忘記告訴第一次拆的我們,中間有蝴蝶扣。
第二點
這百公斤重(我不覺得我有誇飾)的板子,如果可以平躺著搬,當然可以集合眾人力量,但去過華山的人會知道,如果這板子要放到觀眾席側邊,寬度絕對沒有243cm的容身之處,所以最後要移動板子能夠搬運的只剩下兩個人的名額。如果這時候有兩臺板車會是一個福音,我就先不說在我詢問有沒有板車的時候,場館帶我去看了什麼,我只想說希望下一次有團隊要拆除這三塊板子的時候,一定要細心提醒他們帶板車,並提醒這塊板子需要施作的人數建議,不是「這板子真的很難拆喔!」這樣一句話。
第三點
大部分團隊對於場館的空間絕對沒有館方同仁來的熟悉,請記得先詢問可以擺放的位置,也請再三確認,每次移動這板子都會讓工作人員想殺人。
第四點
在裝設復原時,千萬不要再聽信什麼哪邊先插進去的鬼話,只會讓你費力然後對了半小時一塊都進不去(這是我們真實案例),最後我們的工作夥伴找到我覺得較適合的工作方法(可能很多用過的人都已經是這樣使用),兩把梯子兩個人在高處,板子在屬於他的三個桿子ㄇ字框外(左右都好)先立起來,垂直地面,然後用側邊導入的方式滑進去ㄇ字框,這時候因為地板不是水平,有可能你板子的ㄇ 型框已經吃在桿子ㄇ 型框內,也可能有一段距離,但是當你滑倒定位的正下方,大家再合力原地舉起,這時候上面的人就要開始指揮板子高低。一邊一邊來是沒有問題的,不需要順著順序,幾次測試下來,先把最左舞臺跟最右舞臺的插銷插上,大家最省力,因為左右一旦固定大家就可以放手,中間有高度落差的還是可以墊薄木片透過拔釘器翹高,但上方的夥伴務必要清楚指出需要被提高的點,真的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力氣花費。這整個過程桿子上的ㄇ型框不一定要已經在正確定位上,畢竟它是可以在桿子上滑動的。組裝完一塊也可以將它移到較遠一點點的地方,讓下面夥伴操作都有可以站及施力的位置,最後定位在鎖上蝴蝶扣,最後再把木塊(原本原始設定就墊在板子下方的東西)墊回去。

這張照片可以讓大家知道,有再多人也沒有更多的施力空間。我感謝裝拆臺來協助以及伸出援手的燈光組夥伴。
(未完待續)
Comments